對絕大多數的在家人來說,雖然很不容易當世修行成就,越過修行障礙的階段進入下一階段的修行,但要達到變化氣質的目標,則不會很困難。為了便于說明,本文暫且將障礙分成兩個階段來談:初步階段是在專心修行時的障礙;後階段則是日常生活中能否修行的障礙。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明顯的兩種階段,有人甚至在這前、後階段之中,糾葛不清、反復交替而遲遲未能突破,但這種分類法具有便於說明的好處。
  
   從常理來看,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的固定修行方式有誦經、持咒、拜佛、拜 懺、打坐、經行、參禪、瞑想等等。不論是那一種修行法,只要持續的時間久一點,就會因身心障礙出現,而進入修行障礙的初階段(注:這就是有色身就一定會有壞苦的無常觀)。而這種持續時間有多長,和身體的習慣有關,例如經行時身體在輕鬆狀態下不斷的動,要進入修行障礙階段就得花上極長的時間(注:所以幾乎所有的佛教道場在共修時,都會包括經行或使用繞佛之念佛法)。相反的使用雙盤的禪坐對一般人來說,和日常生活的姿勢有很大的不同,一、兩個小時就會進入障礙初階了。以一般人常用的誦經法來說明,例如筆者以慢步經行姿態來持金剛經,持第一遍時的舒服覺受無話可說,但開始持第二遍時,偶爾會有雜念出現,持第三遍就會逐漸浮出不耐煩心,持到第十遍以後,不但很不耐煩而且常常會忘記到底是在念那一段經文,需要翻開經文來確認。相反的,當筆者在同樣的時間內持不同的經典,則不太會有不耐煩心出現,除非身體不舒服或體力不繼。再者,若筆者以雙盤的方式,單持一部金剛經,那在第五遍時就會極度不耐煩了。換不同經典或持極長的經典,則可以捱到雙腿劇痛出現後,才會有極度不耐煩心出現。

綜合這些討論,建議讀者從不同修行方法之中安排合理的交替,以得到維持較長的舒服覺受時間為主要的修行法,來滋養自己長遠地精進修行的心力和體力,但也要每隔兩、三天,至少用一次以單一法門快速進入初階段障礙的方法,來挑戰極限、提升自己。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我們能否持久,和身體的新陳代謝及修行內容是否不斷變化有關。例如打坐時,身體的姿勢固定不動且某些部位受到壓迫,充滿了代謝廢物的體液無法順利回流,變成有毒狀態,該部位為了自救,當然往大腦送出求救訊號,要求變換姿勢以利血液暢通,便於取得營養和氧氣。若我們以心力強制身體不動,無法得到養分和氧氣的部位,會不斷的送出求救訊息,而且愈來愈急切,使酸麻痛的感覺愈來愈厲害。若將心維持在平穩狀態還是使身體不動,則會出現和車禍受傷者血管斷裂者同樣的反應,腦部發出資訊要求無法得到養分和氧氣的部位開始造新的微血管和淋巴管,此時會出現極度的劇痛現象。何時才能變成不痛呢?當微血管長成為細小的血管時才算是氣通而不痛了。只要有一兩個星期懈怠不坐,新的微血管或細血管會被吸收而完全消失,但下次要達到同一程度會難上許多。相反的,若腿一痛就搖動身體甚至放腿,則一直會在外圍繞啊繞的,打坐功夫不容易進步(注:有人提到,為什麼一定要讓腿痛呢?何不改用其它輕鬆的法門?由於有許多人認同並讚歎苦行的好處,因此這是一種見仁見智的看法,筆者認為和因緣有關)。  
   
對於用來約制心的方法方面,我們的腦部第一次接收到新鮮的信號時,會老實的照單全收。但第二次以後,就會故意忽略其中部份訊號,只挑一些自以為是的地方,和已經儲存的記憶作比對以求瞭解。若重複同樣的訊號,腦部會忽視絕大部分的訊號,只檢測其中的極小部分,除了不一定每次都作反應,並會插入愈來愈多的其它訊號到意識中。在這時候,會發現妄念很多很雜,也會出現愈來愈嚴重的不耐煩心。當我們誦經修行時,若重複同樣的經 文多次,當然無法在後面幾次之中,專心而安詳的將每一個字誦得清清楚楚(注一:這就是深植在我們內心深處之假我的本來面目,是它為了使其「善變、善忘、好逸惡勞、持續性的妄想執著」等本質能夠維持,以掩蓋根本智慧,而發起的一種緊張反應。
注二:近年來,高僧淨空法師推薦我們持大部經典如無量壽經等,使我們能夠回頭重複經文的時間拉得很長,就是為修念佛法門的行者,開啟一扇避開嚴重修行障礙的方便法門)。不論是無法忍受的打坐之腿痛或許多其它信號插入意識中,都是屬於進入初階段的修行障礙。  
   
若採用控制呼吸的打坐、誦經、念佛、持咒方法,使呼吸變慢,可以很快就有舒服的覺受出現。當您初次參加道場的念佛共修、早晚課、或法會活動時,會發現有些人將氣拉得很長,念了很長的句子或許多聲的佛號後,其聲音都可以維持不斷。在欽羨之餘,您也可能跟著做。很短時間之後,確實察覺這樣子念可以很快就進入舒服的狀態,所以經常如此念。這就是一般需要出聲音的共修法會上,大部分人都將氣拉得很長的原因。有些人在禪坐時也喜歡應用這一種控制呼吸法,以求容易得到舒服覺受,或者使自己可以輕易的接受腿痛的困擾(注:其實「直觀打坐時的腿部劇痛」也算是開發世間、出世間智慧的一種方式。如能接受它,可以有三種可能:有機會覺照到微細心念的起伏,在當下得到深刻的體驗;平常比較容易自動啟動覺照心;另外,在痛到極點的時候由於自我保護系統的作用,可能會將身心系統暫時關閉,在當時若不昏倒,會有一切都與我無關的神秘經驗出現,這種體驗雖然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但和「頑空」多少有一點相應,算是一種小突破,可以增強信心。因此禪宗之曹洞宗有些派別提倡只管打坐,就是要修行者不理會舒服或腿痛的覺受。)。我們在緊急時,為了要迅速壓制劇烈波動的情緒、或專心求佛菩薩慈悲加被,將呼吸迅速變細變慢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因此平常需要練習好這種控制呼吸的修行法。

但這方法有缺點,除非您是需要領眾的維那,為了維持法會莊嚴,必須使帶腔的聲音愈長愈好,不得已之下,需要發「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菩薩心,以犧牲自己服務大眾,一般人不應以它為主要修行的方法。其缺點之一是:控制呼吸是一種很強很粗的念頭,不容易放下,也很難察覺比較微細的妄念,其伴隨的舒服覺受又會掩蓋我們的智慧,而妨礙心念自動變細的過程。由於不易使心念變細,要有所成就當然也較自然呼吸法難上許多(注:例如念「阿彌陀佛」時,不故意拉長換氣時間,也不要求自己一定要念過「佛」字以後才換氣,就是自然呼吸的念佛法)。第二個缺點是:呼吸不是自然的減緩,會造成腦部被動地缺氧,腦部活動逐漸遲鈍,身心反應也變慢(注:這是打坐時採用控制呼吸法容易接受腿痛的原因)。久而久之很可能使人心腸變硬,頭腦也會變笨(注:實際上此時已經開始進入修行障礙的初階段,舒服的感覺會愈來愈淡,其時間也越來越短暫,最後會出現煩惱心,但心變柔軟的速度極為緩慢)。最糟糕的情況是心腸變硬之餘,也出現不容易察覺別人的苦受之「不慈悲心或甚至殘忍心」而毫不自覺。因此建議在平時的修行中,留意自然呼吸法這一點,不要被舒服覺受所迷惑。

(注一:並非所有的控制呼吸法都不好,很多修行法門就是以此為基礎,但一定要能和「空」相應才能成就,即是要能隨時放輕鬆、放下,不執著于舒不舒服覺受的好惡。由於會伴隨許多幻相而容易走入歧路,又因為「與空相應」說起來簡單,實際上極難做到,故修此種法門一定要有明師在旁指點才好。

注二:許多高僧大德強調念佛是用心念佛,而不是用口念佛,就是要我們不要使用這種控制呼吸、將氣拉長的念佛法。)
  
什麼時候有機會可以脫離初階段之修行障礙呢?不論是腿痛或腦中自行插入其它訊號,當這一類的訊號太常出現時,頭腦會有選擇性的過濾反應出現。

此種本能反應使得家住鐵軌旁的人在火車通過時,不太會受到影響,照樣過日常生活。也就是當重複極多次的不耐煩心、得意心之「起因」或「隨後之反應」相同時,意識會逐漸不予理會。腿痛的起因和反應比較單純,容易變得很相像,故只要毅力足夠、精進心強,可望在一輩子之中克服之。

但是插入意識的訊息會重複的可能性相當低,必須要用強制的方法將心約束在單調的環境中,才能逐漸使對不耐煩心的「後續反應」相似,最後達到意識逐漸不理會的目標。當意識逐漸不理會不耐煩心時,身體可以容易放輕鬆,身心會變安詳,呼吸自然地減緩,其後意識的活動頻率自動的減少,妙觀察智會逐漸少分現前。當腦中對絕大多數的不耐煩心、得意心都不會引起意識的明顯反應時,大約是到了接近成熟的階段,只要因緣具足,就可望脫離初階障礙。值得一提的是,每往前進一菩薩階位,意識能察覺或受影響的深層潛意識活動之範圍會愈深愈廣,故在修行障礙階段的修行之中,會愈容易察覺到許多妄念。也由於要調伏的念頭更多,進步的步伐會愈來愈慢也愈不容易。

比較麻煩的是,在前一階段容易得力的放鬆方法,到下一階段反而容易成為使身心緊張的因數,變成另一種形式的障礙。因此古來高僧都勸我們要隨時都當作是初發心,不執著過去的經驗。我們無法記得前幾輩子的事,很難准確的說出自己的意識,能輕易的察覺多少層的潛意識活動。但是能夠很快進入修行障礙階段,也能很容易找到脫離方法的人,是可以歸類為高階位之「再來的修行人」,他們能夠在一輩子中有幾次機會,每次突破一個階位以上的修行障礙,其境界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對我們常人來說,若修行某一法門不久後就出現得力現象,一段時間後進入嚴重的初階段修行障礙,則這一法門應該是前輩子努力修行過的法門,從此處下手努力修行可望較快有突破的機會。以這種角度來看,我們修行不得力,很可能就是在比較高的層次的關係,所以不宜隨便羡慕別人的成就。同理,我們也不要看輕修行不得力的人,應常常學習他們面對障礙毫不會產生退心的堅毅精神。  
   
我們能在初階段之修行障礙中,常常用忍辱和精進的修行方式來提升自己,久而久之,在不相應的修行環境中,雖然仍舊沒有好體驗發生,但意識能夠不太起反應,慢慢就能自動放鬆自己。
日常生活的環境就變成相對的舒服環境,於是身心很容易維持安詳,宿世智慧會逐漸被啟發,因而可以慢慢體會佛法,並將之應用到生活上,雖然在修行時仍然不得力,但已經是達到「變化氣質」的目標了。

若隨後繼續努力修行,修行時有短暫的好體驗、身心進入舒暢狀態的次數會開始增加。這很類似初階段修行障礙的狀態,是一種關鍵時刻。應該要放下得失心,否則會很快地退回去,重新面對初階段的障礙。因為此時很可能會想要捕捉身心舒服覺受,而陷入另一種期待有所成就的緊張狀態。
對於努力持戒的人來說,應該更加注意感恩和懺悔的修行法

而對一般沒有持戒的人來說,這種緊張狀態極容易誘發補償心理,比起最初進入修行障礙時,更愛到處找高人求藥方,找高僧灌頂加持,或者喜好神通,以致產生退轉心。因此,對於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指引更應該殷切的遵行,對順境、逆境都不太在意,使修行時的好體驗不至於引發貢高我慢之心,也能欣然接受日常生活中身心順暢與否的假相,才能進入修行障礙之後階段。
  
   
突破前面的修行障礙初步階段之後,專心修行時可能經常達到身心輕安狀態,則障礙會轉到日常生活中,那是更難突破的「後階段修行障礙」。此時輕安狀態會對修行的人產生極大的吸引力,不易與空、智慧相應,除了可能產生楞嚴經所敘述的五十種陰魔的干擾外,也會比較沒有意願去注意心念的微細活動,因此極難往前進步。此外,因為日常生活中的周遭訊息和身心反應,比起修行時的心念,都算是極為粗糙的訊號。除非努力提起心力,我們很難了了分明微細念頭的起伏。若無法察覺它的起伏,智慧不易現前,當然會被因緣所轉,無法在日常生活中得力。所以從一般的修行法門下手,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近代許多高僧大德,根據念佛法門,勸我們平常要以誠摯心多多念佛、念菩薩聖號,就是一種對治這種修行障礙的方便法門。
但如何從一個以上的法門中達到「安住於忍」的目標,若沒有明師隨時指點,是相當難的事。專修念佛法門的人在這階段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被修行障礙所阻礙而忘記要提起念佛心,即使念佛也很容易被舒服覺受所轉,而很難以無所求的態度專心念佛。  
   
不論是處在修行障礙的初階段或者後階段之中,我們除了要以無所求心,常常親近善知識,多聽、多看他們的著作、錄音帶、影片、CD,或者找機會多多參加共修之外(注:此時可體會到親近正統道場的好處),有空應該多多參閱「原始佛典」以及相關論典和祖師大德著作所討論的三十七助道品,以便從中得到恰當的指引,如實地達到「安住於忍」的地步。
三十七助道品和大乘佛典所敘述的其它方法不太相同,它是佛陀針對世人所開示的教法,故是相當容易瞭解及照著修持的
(注一:三十七助道品是世尊教導弟子面對各種階段的修行障礙,而特別方便開示的法門。針對當時的印度人而言,它們應該是最有效、最實用的法門。對於處在末法時代的我們,它仍然是最有效的法門之一。雖然從佛學的角度來看,它似乎是屬於只求自我解脫的南傳佛法,但北傳佛法之聖典也將之包含在內,都是以之為基礎再加上菩薩道的精神,並強調每一階段之修持都應該不舍任何法門。若我們以應機對治的方式 看待,則可以從這些佛陀的智慧語言中,啟發可以解決自己問題的機緣,這就是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注二:一般的新興宗教出現時間短,尚未累積很多「如何面對修行障礙」的經驗,其信徒若碰到問題,也可以參考這一些世尊的慈悲教誨。注三:練氣功的人若要問「如何面對修行障礙」,特別是發生走火入魔的嚴重障礙時,詳讀三十七助道品,應該也能引出靈感,而找到對策)
。反之,大乘佛典中除了四聖諦和三十七助道品之外的方法,比較抽象不容易照著做。因此筆者常提醒自己:「許多大乘佛典中所提的其它方法,是針對有學、無學的聖人及大乘菩薩而應機的說法,可以用來鼓勵只是凡夫的自己。除了誠心念佛、念菩薩聖號之外,不要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用這一些方法,應該常常對照四聖諦和三十七助道品的教誨,避免因為根基不足而弄錯方向」。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廣論」,以及最近西方比丘尼丹津.巴默的系列演講著作之翻譯書,對於順應各種修行障礙也很有參考價值,讀者也不妨請來參閱。
     
針對修行障礙,其它密續也提到許多很有效的加行法,例如四加行中修十萬拜的大禮拜,本尊法中持誦數百萬遍的本尊心咒,打坐數千座等等,讀者可以請密典來參考或者去聽仁波切的開示。

 (注一:這一些加行法是轉心向道的前行法,因此在修正行的修行法時變成相對輕鬆,容易得力。但筆者相信加行法也有其「修行障礙」要突破,同時極有可能會伴隨著許多可能是幻相的神秘經驗,若沒有上師慈悲而明確的指引,並堅守原來的修行法門,很容易誤入岐途。
    注二:密乘中很注重加行法,有四共加行、四不共加行,每一法門還有其前行法,最後再修正行法,就像讀大學必須先讀小學、中學一樣,循序漸進,如此才能使行者轉心向法、轉法向道、以道消業、以修正果。
    注三:由於能進入後階段修行障礙的在家人很少,其修行方法又是大、小、密乘佛典主要內容之一,可謂包羅萬象,因此本文只做粗略的建議。)

     
不論在修行障礙的那一階段,當我們仍舊堅守原來的法門一段時間後,心力會變成足夠強。即使修行仍舊煩惱不斷而且不能得力,但得失心會變淡,慈悲、智慧和定力開始穩定增長,而真正達到變化氣質的階段。也因為日常生活時,身心容易穩定之下,能慢慢的如實體會佛法真諦。所以不論處在順境或碰到逆境、挫折時,都可以逐漸依據三輪體空(施者、受者、所施物皆是因緣而已,並無自性)的原則,做到少分的無相佈施和持戒得力。(注:若能超越修行障礙,那當然更是不在話下了。)
  
   
為了讓讀者有明確的概念,再以比喻的方式來說明修行障礙現象的必然性和如何放鬆身心以面對它。我們的身心狀態、假我和因緣的關係可以依次用一個房子、住客和各種住房條件做比喻。當我們開始修行又慢慢得力時,很類似住客勤勞的打掃、整理房子內外,使得居住環境日漸改善,不論居住或出入該房屋都賞心悅目,這時要放鬆身心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只要是凡夫,一 定是「心行無常」,不會安於現狀,久而久之快樂的事情逐漸不再能滿足「假我」的要求,導至壞苦現前,反過來忽略好覺受的存在。再加上修行累積許多功德的推動,主動去改變房子的現狀使之更好——整修內部或甚至改建房子。由於我們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中,所以一般人即使知道這一層道理,也無法阻止這種轉變。請您想一想,當整修房子或改建房子時卻又必須要住在該處,情形會有多糟,表現出來的就是形形色色的修行障礙。假若受不了修行障礙的苦惱狀況而改變修行的法門,相當於在整修或改建之半途,更改計畫而使環境變得更糟更亂,雖然暫時滿足於改變目標的快樂,但是房子內部的亂七八糟狀態很快的再次佔有整個「假我」,所以不易再有長久的快樂時光。若就此放棄修行的話,也無法回復以前的單純狀態。在整修或改建房子時,有三種可能:干擾施工,使得完工遙遙無期;若能夠不干擾施工的過程,則工程可望在必要的時間內完成;若不但不干擾施工,同時又主動幫忙工人,那一定可以提前完工。平常人在有障礙時無法放鬆身心,當然會干擾身心的進化,以至生生世世不易出脫修行障礙的窠臼。
若能發起出離心或忍辱、精進心,學習放下以放鬆身心,安住於當時的方法,那就是不干擾施工的好方法。若能夠不計較有無放鬆身心,全心全意接受修行障礙的種種不順,如實瞭解那只是假我的表徵,將之當成最好的助緣,而一心安住於當時的方法(指自然而然的以修行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不起有沒有修行,也沒有修得好不好的心),那就是參與施工的最佳狀態了。
遺憾的是,第三種可能性甚為不易,我們只能偶爾用得上力,因此應轉為專注於

第二種心態,也就是本文所提的各種方法。  
   茲再以現代線性控制工程學的理論來說明如何放鬆身心,有一些古典控制學的課本舉一個有趣的例子,要讀者舉起右手大姆指,並用雙眼看著它要求使姆指維持不動。接著要讀者用力保持姆指不要動,並說明此時大姆指一定會無法自主的抖動起來。這種抖動過程,線性自動控制學上稱為:因為回授控制之增益值(Gain)太大,造成系統不穩定的現象。將這個例子和腦部和身心的關係做模擬,可以得到結論:過度注意身心有無放鬆,只會讓身心陷入緊張。
我們要維持身心的放鬆和穩定有兩種方式:不要太注意身體狀態或專心做事不理會身體。
前者相當於使腦部回授增益值維持在很小的狀態。而後者則是根本將和腦部互動的回授回路剪掉,完全讓身體的反射神經去掌控和保護身心。嚴格來說,若能達到第二種狀態,那是近乎完美或者開悟者的狀態,但我們很不容易維持在這種狀態。特別是修行障礙現前之際,內心深層注意身心的念頭常常會被過度放大,以致會對身心輕微不適之覺受產生敏感。此時,或許可以要求自己若有若無地注意身心覺受,將大部份心力放在當下在做的事。或者偶爾輕輕地起一種觀想:告訴自己是身體在不舒服、緊張、痛苦、煩惱等等,是虛幻的假我的幻覺,常住的真我根本不會受到影響,然後專心回到正在做的事情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