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卡塔仁波切】共修的重要性
2014-07-05 堪布卡塔仁波切 噶玛噶举中国论坛

噶举弟子学习园地,分享大宝法王噶玛巴等噶举上师教言。欢迎正信法友关注、转发,共同传播上师教言。

---------公众微信号:kagyuchina--------

摘录:噶举人法集《冈波巴四法》
整理:【噶玛噶举中国论坛】编辑组

我们都知道当许多人在一起做一件善行时,其善业的果实将会变得非常大,正如许多人聚集一起做恶时,其摧毁性的结果也会非常巨大一样。这项原则也绝对适用于禅修上,因此,我要诸位记住共修的重要性。

当然在一个团体中,通常当我们看到对方时,都会相互激励打气,但事实上,它不只是这样而已。我举个例子来说,在这个房间里,当我们点燃一根蜡烛时,我们便会凝聚多亮光以及更多温暖。在佛陀时代也非常强调群聚以及向心力的结合。参加的每一位都对禅修的重要性有真正的了解,因此向前的意愿非常大,且都能真正实修。大家本着相同的愿心,更加努力,一起修行。

真实的情形是这样的。假如,有五个人在一起打坐,每个人便都可以分享并且获得五个人的法益。因此由于具大效益故,不管在出世与世间法上,团队合作一向受到高度的支持与鼓励。

但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因为一些有名的证悟者,例如,密勒日巴等便采隐居独修的方式。如果共修的力量真有如此重要,他就不会离群独居了。但事实上对密勒日巴而言,其重点并不在于离群与否,而是在于他本身就是一个相当独特的人。不论群修或独修,他的优异、毅力、证观等基本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有很多像密勒日巴的人结合在一起,并且如密勒日巴一样修行的话,他们也一定会获得同等证悟。但不幸的是,像他那样的人,世间并不多见。密勒日巴获得大悟后,便开始启发教导他人。他以善巧方便传授了无数法门。我们常有一句话说:“不论密勒日巴走到哪里,整个地方(事实上是整个西藏)到处都可以见到布衣瑜伽士。”成千上万的密勒弟子一起修行,到任何地方也一起行动,彷佛是一队瑜伽士兵团。他们各有悟境,也相互展示证兆,彼此激励。

在冈波巴大师时代,常有多至五万的人在一个共修或开示的法会出现。如果各自独修对那些人真的很重要的话,则大家便会十分强调并早就这样做了,但反而大家都支持鼓励共修,并且任何地方只要方便,大家马上就一起开始共修起来。

所有佛陀的法教都在强调利他的重要性。这对别人很重要,对自己能从事善行这事也很重要。我们多少对此都有些了解,但依我们目前的程度来看,实在无法能为别人做多少事。我们个人的能力实在很有限,偶尔别人需要帮忙时,或者我们还可以用嘴巴,或用身体帮点小忙而已。我们也许真有这份心,但事实上并无法提供多少帮助,或根本不知道如何做起。

我们要记住这点:共修的活动及其在团体内的相互协助绝对是一种开始行利他工作的方法。对一个修行的道场而言,其最大的利益之一就是提供一个参与以及相互合作的地方。也许一个人自己无法做什么,但一个团体就可以做很多事了。我们所能为别人做的好事也同等对自己有益。

举个例来说,在佛学中心的团队合作,尽大家的力量,诚心努力推动一切法务,让我们邀请到了许多高度成就的上师到访。他们之间许多是真正见即解脱之种,意即见到他们,便结了一个绝对可让我们究竟解脱的种因。这是因为我们得以与他们珍贵的利生愿力结缘的关系。由于我们的团队合作,才使得许许多多的人得以与诸位大师结缘,亲自见到他们,并聆听开示。其间所产生的利益是很大的。它可以说是一个最大的利益,再无比此更大的了。

但有时即使我们采独修的方式也是好的,至少我们没有荒废修行。只是若我们仅想图个清静而避开他人,自己并非真正想利益他人的话,则这样便不会有什么功德利益产生了。在此情形下,任何上师或大师会仅为我们个人的因素而满我们的愿来探望,实在是件很可疑的事。也许上师们有许多比单单来看某一位个人更为重要的事要做吧!

假设我们想尽办法依止一位成就者为师学法,之后我们把这些教法带回去开始修行。但了解法义需要一些智慧,而实证则更需要大精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有什么大成就实在是个问题。纵使我们终获一点小悟,时间花费的长短也是一个问题。在获得证悟后,我们才终于能出去度众。但在到达这一点之前,可能已经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了,甚在那时,我们能做多少利生的工作也仍是个未知数。

因此,重要的是任何我们所能做的,从现在开始起就做,并且要一直维持扩展下去,而不必等到将来某天我们自认能做大事时才行动。也许我们永远等不到那一刻。我们最能实践它的时候,就是当我们能利益他人的时候。

我们应该深深感谢尊贵的丘扬聪巴仁波切和卡卢仁波切。他们是将藏密佛法带到西方的先驱者。他们在建立许多道场并强调其重要性时,都经历了许多艰辛和困难。

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目的是,有些我们自己无法帮助的便可以寻求他人的协助。我们由于帮助他人而累积的福德是无穷尽的,它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珍贵”、“宝贵”的东西,根本无法相比。

我对诸位愿以任何方式尽力相互帮助有很大的信心。这样做一定会受到大家的感激和赞叹的。这样的工作非常重要,诸位一定不要放弃,因为我们绝对承担不起放弃它的损失。所以请千万不要放弃它或生退心、或减少努力。诚心持戒,在道场中度众,帮助他人,为自己在修行上的成就奠立一个真正稳固的基础。我们曾谈过各种不同的障碍,我们必须了解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乃是由于我们无法真正去帮助他人。

学习全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按钮

-----------------------------------------------------

【噶玛噶举中国论坛】创始于2004年,依托噶举教法为核心,传播以大宝法王噶玛巴为主的噶举上师教言、法讯、著作集。

关注论坛微信认证公众号:‍‍kagyuchina

愿,秉承法王噶玛巴之弘愿,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噶玛噶举中国论坛:
http://bbs.karmapa-chinabbs.co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agyuchina
腾讯微博:http://t.qq.com/kagyuchina
噶举弟子QQ群:17167493
阅读原文举报
获得更多内容
 

诸事不顺皆有因,看过此文便知!
2014-02-24 为人类储蓄健康

当人现有的福分超过所能承受的福分时,一点小事也会镇不住,也就是会产生抑郁、自杀、忧愁、斗诤、烦躁、悲伤、绝望、怨恨、指责等情绪。某段时间没有福报,即使拥有很多很富有,也感受不到快乐。福报不足的人,好比一锅汤,遇到些许小困难,就像一碗污水倒入一锅汤,整锅汤都坏了。
福报大的人,好比大海,一江污水流进大海,海不会被一江水转污,相反能把它转清,让自己更强大,纳百川而成百谷王。
彻底消除一切问题的方法,就是增长福报。
比如:在外吃饭不方便,不用抱怨吃肉的餐馆多,吃素的餐馆少,是因为自己的福报不够!福报够了,想怎么吃自然就有。
参加一些世俗的肉菜宴席,不用怀疑,也是自己的业障才会被邀请参与其中,因为里面的种种肉,都或多或少都曾经与我们有缘,或是我们往世的亲友,所以建议为参加宴席的所有众生回向。
想买房而买不到的人,不用抱怨房价高,或种种不公平,是自己的福报不够!不用抱怨菜价贵,不用抱怨即使素菜也有种种农药或转基因之类的,福报够了,天天吃有机绿色素菜都没问题!
生活在城市,每天“享受”污染的空气,拥堵的车流,不用抱怨,也是自己的业障,福报不够生活在惬意的环境中!想升职而无法如愿,不用抱怨别人有后台或种种不公,是自己的福报不够!
买股票会亏或迟迟不涨,不要抱怨机构或种种不公平,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业障,没有福报。否则应该买什么涨什么!
想修行而没有好的、清净的环境,不用抱怨,看着是我们的业障,还没有福报享受更好的修行条件。
不用抱怨事业不顺、家庭不合,等等等等……
如果业障够小,福报够大,你就应该是事事如意,心想事成!
福报升上去了,生活自然会好,自己的想法、爱好、追求也会跟着改变。
福报在哪个层次,心量就在哪个层次,追求就在哪个层次。
没有福报而说自己心量大,那是吹牛的。
一百个亿砸来稳如泰山的企业家,心量自然比一个亿就砸得心跳贪婪的企业家心量大。
福报不够,就会镇不住人、事、物,比如镇不住上司,镇不住下属,镇不住配偶,镇不住考试,镇不住姻缘,镇不住工作,汇聚不了人气……于是产生种种问题。
打个比喻:把福报提升上去,自己就像一颗大星球。小星球根本转不动你,而且你可以转小星球。小星球就是生活中遇到的人、事、物。
不顺就是没有那么大的福报,把这个不顺镇得住,压得下去,有福压众恶。
开个小店,生意很好,福报镇得住。
小店做大了,小伙计都不听话了,客人也少了,不顺的麻烦多了,这是福报不够这么大,镇不住了。
做上司,下属都不听话,福报镇不住。
做下属,上司随意指责你看你不顺眼,你的福报比他差距太大,失了平衡。
喜欢一个对象,他老给你冷脸,你压抑,觉得不平等。
他的福报比你大,所以是他转你,你围绕他转。
我们都知道大星球引力大,转得小星球都跑来旋绕,福报就是这个引力。
找工作,老找不到,老找不成,这段时间福报不够。心里抑郁、悲伤、痛苦、想自杀,这段时间没有福报了。
一个工作,别人做都很顺,不出问题,自己去做,毛毛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福报太少,镇不住这工作。
家里眷属斗诤,爸妈、老婆、老公、孩子、都很多问题,很多烦恼。这是他们和自己的福报都不够了。
福报不够,直接住到地狱饿鬼位上去互相对待和感受生活。
福报不够,就像一根小芦苇,业风一吹,就东倒西歪。
福报够大,就像一座山脉,业风吹也不动,这就是镇得住。
福报并不仅仅是以金钱房子好车来计算的,因为一切都是福报,包括禅定也是一种福报,生活中常见如下棋、书法、专注等等是增长禅定的,禅定代表的福报。
举个例子:有个人看到宝马车,得不到宝马车就为此痛苦,那说明这个人的福报最大也就只有宝马车那么点大,心量也就这个宝马车这么大,追求也是这个宝马车这么大,因为这个宝马车就能转他,让他心动。
福报超过这个宝马车,他就会觉得“宝马不怎么样”,宝马车不能引他心动;福报超过海滨别墅,他就会觉得“别墅也不怎样”,别墅不能引他心动;福报超过比尔盖茨,他就会觉得“我的财产全捐了算了”,一百亿放面前也不能引他心动。福报超过对方,他就会觉得“这个人很一般”,放面前也不会引他心动。
因为什么?量大福大,福大量大,心量扩大了,胸怀宽广快快乐乐积极进取顺遂无碍。如果你没有那么大的福报,却说自己的心量像菩萨那么大,那是吹牛的。
有的人以为我不求福报,只求开智慧。但是福报求不到,想开智慧?不行!你的福报有了,就把福报转换为智慧了。
佛经上说有个国王,有五个王子:
第一位王子智慧第一,
第二位王子工巧第一,
第三位王子端正第一,
第四位王子精进第一,
第五位王子福德第一。
这五个王子都认为自己是第一,谁也不服谁,都夸耀自己的长处。最后谁第一呢?
佛告诉大家:
当年智慧第一的王子,是舍利弗;
当年工巧第一的王子,是阿那律;
当年端正第一的王子,是阿难;
当年精进第一的王子;是输轮是;
当年福德第一的王子,是我。
当时你们都以为自己的长处(智慧,工巧,端正,精进)是第一,但是你们都不如我,我福德第一,我成了佛,你们成了我的弟子,依佛得度。
那么为什么不是智慧第一呢?
因为智慧也是从福报转化来的。
益西彭措堪布开示:
按八因三缘来修福德,决定可以全方面转变命运。
如果我们的眼光看得长远一些,就应当为未来着想,这一生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现世八法,而是为未来更广大地修持大乘道做好准备。
八因三缘,实际是修一个圆满的福德身,作为大乘利他的所依身,在寿命、相貌、出身、财富、威信、名声、根性、力量各方面都应当具备上等的条件,这样才能迅速有效地成熟众生。这八因包括了世间一切的圆满,虽然人人都想获得这些,但是没有辨别业果的智慧,就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来创造。圆满的人身实际是从平凡起步修出来的,只要在生活中修好八因三缘,就可以现前圆满的福德身。
八德之身,分别来讲:
第一是寿命长,能很长时间修行,因是爱护众生。
第二是相好,能让人欢喜而愿意接近听受教言,因是佛前供养明灯和新衣。
第三是出身富贵之家,这样自己的言教能让人敬奉采纳,因是身口意修恭敬,自己处在低位,象仆人一样。
第四是自在,既有大财富,又有好人缘,这样可以摄持众生,让他成熟,因是修布施。
第五是信言具足,说话别人尊重信任,有这一条功德就能以爱语、同事、利行摄受众生,因是不说妄语、离间语、粗恶语和绮语。
第六是具有大势力,这样做事业具有大能力,能由此摄持众生,使众生很快接受教化,因是发愿和供养。
第七是丈夫身,成为一切殊胜功德之器,在修法上有许多方便,因是欢喜丈夫功德,厌离女身等。
第八是大力具足,对于自他二利的事业没有疲厌,心力坚固,可以得智慧力发神通,修法是帮助人,替人分担,别人不能做的代他做,别人能做的充当他的助手,还有布施饮食。
懂得这些之后,就可以不离开自己的生活,修积未来的圆满人生。
比如:
照顾病人、老人、爱护动物、放生,这些是修长寿健康的因;
在家里在单位里,把环境布置得整洁美观,这样来供养如来,将来会得相好;
对人恭敬有礼貌,事事肯让人,把别人放在重要的位置,这就是修种性尊贵;
每个月领工资时,拿出一部分钱救济身边经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修自在,将来一定会富裕有人缘;
注意修好口业,说话不伤人、不骗人、不讲无意义的话,不破坏别人的关系,语言很和善、很真诚,别人就会信任你,喜欢听你的教导;
常常发愿能摄持种种功德,对上师三宝、父母等殷勤供养,将来有大威势;
爱丈夫性,做人行事正大光明,将来会得丈夫身;
乐于助人,见到弱者就主动去帮助,对于上者也愿做他的助手,这样放下自己成全别人,身心的力量就会提升......
做这些善行,唯一是回向无上菩提,而且待人做事,都是用纯厚的心。这就是心清净。每天都这样不间断地作、认认真真地行,就是加行清净。有了这两个清净,自己的相续成为妙田,做什么都能出生大福德。这是在生活中修好八因三缘,把佛法贯彻在现实的人生当中。
反之,一天大多数时间都不和修行结合,只是形式上做一做,得到的实际利益就不大。如果能真正去行,不要到来生,今生就会转变,行得猛利,三年就会见大效果。从更近的角度,下半生比上半生增上,一年比一年增上,一月比一月增上,甚至上根者一天比一天增上。自己可以做试验,在家里对父母、眷属修好这个法,在单位里也这样实修,看看自己的身心、人际关系、事业,各方面是不是在增上。所以,业果这个法贵在实践,真正按八因三缘来修,决定可以全方面转变命运,不在这里实行,恐怕学佛修道很难有坚实的基础。
临终时何业先熟,我们根据重业先熟这一条,生时就可以为死时作准备。
临终的问题有两点:第一是唯一随业牵引,其他带不去;第二是以善业力决定安乐,以恶业力决定痛苦。
所以一生行善,善业重的人,死时很自在,有的是谈笑而逝,有的坐脱立亡,没有任何痛苦。修净土之人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一生用功,使它成为重业,临终自然往生。如果没有重业,就要看近业,所以临终关怀很重要,要为临终者提供助缘,让他能在善心的状态中去世,以引业善而得生善趣。



 
修行:即修煉自己的言語、行動。是指具有自我意識的客觀存在,為了實現自主進化這一目的而主動對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約束的總稱。按照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人生是苦,而這個苦是可以解脫的,這個解脫的過程就叫修行。修行是一條道路,一條通往人類內心最深遠處的道路。而在這條道路的盡頭,我們就可以找到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能夠讓我們瞭解到生命的真諦,使我們的生命自動達成充滿了喜悅的圓滿狀態。

佛教 經典:金剛經、心經、大藏經、華嚴經、涅槃經、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等。 

基本要理在於:戒,定,慧。戒,借助對世俗物的外在放棄,最終內在放棄對它的欲望。定,心念絕對止息。慧,完全證悟真理。 

1、佛教精華《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何以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即一切多樣、有限和可滅的現象形式世界實乃幻相,完全是虛幻和虛假的。 

2、《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宇宙中各種現象事物皆由各種條件組合而成,一切的相都是暫時的組合,不是永久不變,所以叫無常。我們的享受、欲望、作為、看、聽、聞、嘗、觸、感覺的一切現象都是虛妄思想造作的。所經歷的一切生死、善惡、苦樂體驗都只不過是影子的體驗。如此體驗的一切都是虛假的。

研讀經典,通過把心和整個人格專注于迄今心智所領悟的真理來轉化之。這種對靈性實在的深度禪思旨在吸收其內在意義,使其脫離心智玩偶的範疇,成為浸潤並逐漸轉化求道者的最深內核的動力。 

 
對絕大多數的在家人來說,雖然很不容易當世修行成就,越過修行障礙的階段進入下一階段的修行,但要達到變化氣質的目標,則不會很困難。為了便于說明,本文暫且將障礙分成兩個階段來談:初步階段是在專心修行時的障礙;後階段則是日常生活中能否修行的障礙。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明顯的兩種階段,有人甚至在這前、後階段之中,糾葛不清、反復交替而遲遲未能突破,但這種分類法具有便於說明的好處。
  
   從常理來看,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的固定修行方式有誦經、持咒、拜佛、拜 懺、打坐、經行、參禪、瞑想等等。不論是那一種修行法,只要持續的時間久一點,就會因身心障礙出現,而進入修行障礙的初階段(注:這就是有色身就一定會有壞苦的無常觀)。而這種持續時間有多長,和身體的習慣有關,例如經行時身體在輕鬆狀態下不斷的動,要進入修行障礙階段就得花上極長的時間(注:所以幾乎所有的佛教道場在共修時,都會包括經行或使用繞佛之念佛法)。相反的使用雙盤的禪坐對一般人來說,和日常生活的姿勢有很大的不同,一、兩個小時就會進入障礙初階了。以一般人常用的誦經法來說明,例如筆者以慢步經行姿態來持金剛經,持第一遍時的舒服覺受無話可說,但開始持第二遍時,偶爾會有雜念出現,持第三遍就會逐漸浮出不耐煩心,持到第十遍以後,不但很不耐煩而且常常會忘記到底是在念那一段經文,需要翻開經文來確認。相反的,當筆者在同樣的時間內持不同的經典,則不太會有不耐煩心出現,除非身體不舒服或體力不繼。再者,若筆者以雙盤的方式,單持一部金剛經,那在第五遍時就會極度不耐煩了。換不同經典或持極長的經典,則可以捱到雙腿劇痛出現後,才會有極度不耐煩心出現。

綜合這些討論,建議讀者從不同修行方法之中安排合理的交替,以得到維持較長的舒服覺受時間為主要的修行法,來滋養自己長遠地精進修行的心力和體力,但也要每隔兩、三天,至少用一次以單一法門快速進入初階段障礙的方法,來挑戰極限、提升自己。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我們能否持久,和身體的新陳代謝及修行內容是否不斷變化有關。例如打坐時,身體的姿勢固定不動且某些部位受到壓迫,充滿了代謝廢物的體液無法順利回流,變成有毒狀態,該部位為了自救,當然往大腦送出求救訊號,要求變換姿勢以利血液暢通,便於取得營養和氧氣。若我們以心力強制身體不動,無法得到養分和氧氣的部位,會不斷的送出求救訊息,而且愈來愈急切,使酸麻痛的感覺愈來愈厲害。若將心維持在平穩狀態還是使身體不動,則會出現和車禍受傷者血管斷裂者同樣的反應,腦部發出資訊要求無法得到養分和氧氣的部位開始造新的微血管和淋巴管,此時會出現極度的劇痛現象。何時才能變成不痛呢?當微血管長成為細小的血管時才算是氣通而不痛了。只要有一兩個星期懈怠不坐,新的微血管或細血管會被吸收而完全消失,但下次要達到同一程度會難上許多。相反的,若腿一痛就搖動身體甚至放腿,則一直會在外圍繞啊繞的,打坐功夫不容易進步(注:有人提到,為什麼一定要讓腿痛呢?何不改用其它輕鬆的法門?由於有許多人認同並讚歎苦行的好處,因此這是一種見仁見智的看法,筆者認為和因緣有關)。  
   
對於用來約制心的方法方面,我們的腦部第一次接收到新鮮的信號時,會老實的照單全收。但第二次以後,就會故意忽略其中部份訊號,只挑一些自以為是的地方,和已經儲存的記憶作比對以求瞭解。若重複同樣的訊號,腦部會忽視絕大部分的訊號,只檢測其中的極小部分,除了不一定每次都作反應,並會插入愈來愈多的其它訊號到意識中。在這時候,會發現妄念很多很雜,也會出現愈來愈嚴重的不耐煩心。當我們誦經修行時,若重複同樣的經 文多次,當然無法在後面幾次之中,專心而安詳的將每一個字誦得清清楚楚(注一:這就是深植在我們內心深處之假我的本來面目,是它為了使其「善變、善忘、好逸惡勞、持續性的妄想執著」等本質能夠維持,以掩蓋根本智慧,而發起的一種緊張反應。
注二:近年來,高僧淨空法師推薦我們持大部經典如無量壽經等,使我們能夠回頭重複經文的時間拉得很長,就是為修念佛法門的行者,開啟一扇避開嚴重修行障礙的方便法門)。不論是無法忍受的打坐之腿痛或許多其它信號插入意識中,都是屬於進入初階段的修行障礙。  
   
若採用控制呼吸的打坐、誦經、念佛、持咒方法,使呼吸變慢,可以很快就有舒服的覺受出現。當您初次參加道場的念佛共修、早晚課、或法會活動時,會發現有些人將氣拉得很長,念了很長的句子或許多聲的佛號後,其聲音都可以維持不斷。在欽羨之餘,您也可能跟著做。很短時間之後,確實察覺這樣子念可以很快就進入舒服的狀態,所以經常如此念。這就是一般需要出聲音的共修法會上,大部分人都將氣拉得很長的原因。有些人在禪坐時也喜歡應用這一種控制呼吸法,以求容易得到舒服覺受,或者使自己可以輕易的接受腿痛的困擾(注:其實「直觀打坐時的腿部劇痛」也算是開發世間、出世間智慧的一種方式。如能接受它,可以有三種可能:有機會覺照到微細心念的起伏,在當下得到深刻的體驗;平常比較容易自動啟動覺照心;另外,在痛到極點的時候由於自我保護系統的作用,可能會將身心系統暫時關閉,在當時若不昏倒,會有一切都與我無關的神秘經驗出現,這種體驗雖然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但和「頑空」多少有一點相應,算是一種小突破,可以增強信心。因此禪宗之曹洞宗有些派別提倡只管打坐,就是要修行者不理會舒服或腿痛的覺受。)。我們在緊急時,為了要迅速壓制劇烈波動的情緒、或專心求佛菩薩慈悲加被,將呼吸迅速變細變慢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因此平常需要練習好這種控制呼吸的修行法。

但這方法有缺點,除非您是需要領眾的維那,為了維持法會莊嚴,必須使帶腔的聲音愈長愈好,不得已之下,需要發「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菩薩心,以犧牲自己服務大眾,一般人不應以它為主要修行的方法。其缺點之一是:控制呼吸是一種很強很粗的念頭,不容易放下,也很難察覺比較微細的妄念,其伴隨的舒服覺受又會掩蓋我們的智慧,而妨礙心念自動變細的過程。由於不易使心念變細,要有所成就當然也較自然呼吸法難上許多(注:例如念「阿彌陀佛」時,不故意拉長換氣時間,也不要求自己一定要念過「佛」字以後才換氣,就是自然呼吸的念佛法)。第二個缺點是:呼吸不是自然的減緩,會造成腦部被動地缺氧,腦部活動逐漸遲鈍,身心反應也變慢(注:這是打坐時採用控制呼吸法容易接受腿痛的原因)。久而久之很可能使人心腸變硬,頭腦也會變笨(注:實際上此時已經開始進入修行障礙的初階段,舒服的感覺會愈來愈淡,其時間也越來越短暫,最後會出現煩惱心,但心變柔軟的速度極為緩慢)。最糟糕的情況是心腸變硬之餘,也出現不容易察覺別人的苦受之「不慈悲心或甚至殘忍心」而毫不自覺。因此建議在平時的修行中,留意自然呼吸法這一點,不要被舒服覺受所迷惑。

(注一:並非所有的控制呼吸法都不好,很多修行法門就是以此為基礎,但一定要能和「空」相應才能成就,即是要能隨時放輕鬆、放下,不執著于舒不舒服覺受的好惡。由於會伴隨許多幻相而容易走入歧路,又因為「與空相應」說起來簡單,實際上極難做到,故修此種法門一定要有明師在旁指點才好。

注二:許多高僧大德強調念佛是用心念佛,而不是用口念佛,就是要我們不要使用這種控制呼吸、將氣拉長的念佛法。)
  
什麼時候有機會可以脫離初階段之修行障礙呢?不論是腿痛或腦中自行插入其它訊號,當這一類的訊號太常出現時,頭腦會有選擇性的過濾反應出現。

此種本能反應使得家住鐵軌旁的人在火車通過時,不太會受到影響,照樣過日常生活。也就是當重複極多次的不耐煩心、得意心之「起因」或「隨後之反應」相同時,意識會逐漸不予理會。腿痛的起因和反應比較單純,容易變得很相像,故只要毅力足夠、精進心強,可望在一輩子之中克服之。

但是插入意識的訊息會重複的可能性相當低,必須要用強制的方法將心約束在單調的環境中,才能逐漸使對不耐煩心的「後續反應」相似,最後達到意識逐漸不理會的目標。當意識逐漸不理會不耐煩心時,身體可以容易放輕鬆,身心會變安詳,呼吸自然地減緩,其後意識的活動頻率自動的減少,妙觀察智會逐漸少分現前。當腦中對絕大多數的不耐煩心、得意心都不會引起意識的明顯反應時,大約是到了接近成熟的階段,只要因緣具足,就可望脫離初階障礙。值得一提的是,每往前進一菩薩階位,意識能察覺或受影響的深層潛意識活動之範圍會愈深愈廣,故在修行障礙階段的修行之中,會愈容易察覺到許多妄念。也由於要調伏的念頭更多,進步的步伐會愈來愈慢也愈不容易。

比較麻煩的是,在前一階段容易得力的放鬆方法,到下一階段反而容易成為使身心緊張的因數,變成另一種形式的障礙。因此古來高僧都勸我們要隨時都當作是初發心,不執著過去的經驗。我們無法記得前幾輩子的事,很難准確的說出自己的意識,能輕易的察覺多少層的潛意識活動。但是能夠很快進入修行障礙階段,也能很容易找到脫離方法的人,是可以歸類為高階位之「再來的修行人」,他們能夠在一輩子中有幾次機會,每次突破一個階位以上的修行障礙,其境界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對我們常人來說,若修行某一法門不久後就出現得力現象,一段時間後進入嚴重的初階段修行障礙,則這一法門應該是前輩子努力修行過的法門,從此處下手努力修行可望較快有突破的機會。以這種角度來看,我們修行不得力,很可能就是在比較高的層次的關係,所以不宜隨便羡慕別人的成就。同理,我們也不要看輕修行不得力的人,應常常學習他們面對障礙毫不會產生退心的堅毅精神。  
   
我們能在初階段之修行障礙中,常常用忍辱和精進的修行方式來提升自己,久而久之,在不相應的修行環境中,雖然仍舊沒有好體驗發生,但意識能夠不太起反應,慢慢就能自動放鬆自己。
日常生活的環境就變成相對的舒服環境,於是身心很容易維持安詳,宿世智慧會逐漸被啟發,因而可以慢慢體會佛法,並將之應用到生活上,雖然在修行時仍然不得力,但已經是達到「變化氣質」的目標了。

若隨後繼續努力修行,修行時有短暫的好體驗、身心進入舒暢狀態的次數會開始增加。這很類似初階段修行障礙的狀態,是一種關鍵時刻。應該要放下得失心,否則會很快地退回去,重新面對初階段的障礙。因為此時很可能會想要捕捉身心舒服覺受,而陷入另一種期待有所成就的緊張狀態。
對於努力持戒的人來說,應該更加注意感恩和懺悔的修行法

而對一般沒有持戒的人來說,這種緊張狀態極容易誘發補償心理,比起最初進入修行障礙時,更愛到處找高人求藥方,找高僧灌頂加持,或者喜好神通,以致產生退轉心。因此,對於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指引更應該殷切的遵行,對順境、逆境都不太在意,使修行時的好體驗不至於引發貢高我慢之心,也能欣然接受日常生活中身心順暢與否的假相,才能進入修行障礙之後階段。
  
   
突破前面的修行障礙初步階段之後,專心修行時可能經常達到身心輕安狀態,則障礙會轉到日常生活中,那是更難突破的「後階段修行障礙」。此時輕安狀態會對修行的人產生極大的吸引力,不易與空、智慧相應,除了可能產生楞嚴經所敘述的五十種陰魔的干擾外,也會比較沒有意願去注意心念的微細活動,因此極難往前進步。此外,因為日常生活中的周遭訊息和身心反應,比起修行時的心念,都算是極為粗糙的訊號。除非努力提起心力,我們很難了了分明微細念頭的起伏。若無法察覺它的起伏,智慧不易現前,當然會被因緣所轉,無法在日常生活中得力。所以從一般的修行法門下手,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近代許多高僧大德,根據念佛法門,勸我們平常要以誠摯心多多念佛、念菩薩聖號,就是一種對治這種修行障礙的方便法門。
但如何從一個以上的法門中達到「安住於忍」的目標,若沒有明師隨時指點,是相當難的事。專修念佛法門的人在這階段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被修行障礙所阻礙而忘記要提起念佛心,即使念佛也很容易被舒服覺受所轉,而很難以無所求的態度專心念佛。  
   
不論是處在修行障礙的初階段或者後階段之中,我們除了要以無所求心,常常親近善知識,多聽、多看他們的著作、錄音帶、影片、CD,或者找機會多多參加共修之外(注:此時可體會到親近正統道場的好處),有空應該多多參閱「原始佛典」以及相關論典和祖師大德著作所討論的三十七助道品,以便從中得到恰當的指引,如實地達到「安住於忍」的地步。
三十七助道品和大乘佛典所敘述的其它方法不太相同,它是佛陀針對世人所開示的教法,故是相當容易瞭解及照著修持的
(注一:三十七助道品是世尊教導弟子面對各種階段的修行障礙,而特別方便開示的法門。針對當時的印度人而言,它們應該是最有效、最實用的法門。對於處在末法時代的我們,它仍然是最有效的法門之一。雖然從佛學的角度來看,它似乎是屬於只求自我解脫的南傳佛法,但北傳佛法之聖典也將之包含在內,都是以之為基礎再加上菩薩道的精神,並強調每一階段之修持都應該不舍任何法門。若我們以應機對治的方式 看待,則可以從這些佛陀的智慧語言中,啟發可以解決自己問題的機緣,這就是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注二:一般的新興宗教出現時間短,尚未累積很多「如何面對修行障礙」的經驗,其信徒若碰到問題,也可以參考這一些世尊的慈悲教誨。注三:練氣功的人若要問「如何面對修行障礙」,特別是發生走火入魔的嚴重障礙時,詳讀三十七助道品,應該也能引出靈感,而找到對策)
。反之,大乘佛典中除了四聖諦和三十七助道品之外的方法,比較抽象不容易照著做。因此筆者常提醒自己:「許多大乘佛典中所提的其它方法,是針對有學、無學的聖人及大乘菩薩而應機的說法,可以用來鼓勵只是凡夫的自己。除了誠心念佛、念菩薩聖號之外,不要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用這一些方法,應該常常對照四聖諦和三十七助道品的教誨,避免因為根基不足而弄錯方向」。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廣論」,以及最近西方比丘尼丹津.巴默的系列演講著作之翻譯書,對於順應各種修行障礙也很有參考價值,讀者也不妨請來參閱。
     
針對修行障礙,其它密續也提到許多很有效的加行法,例如四加行中修十萬拜的大禮拜,本尊法中持誦數百萬遍的本尊心咒,打坐數千座等等,讀者可以請密典來參考或者去聽仁波切的開示。

 (注一:這一些加行法是轉心向道的前行法,因此在修正行的修行法時變成相對輕鬆,容易得力。但筆者相信加行法也有其「修行障礙」要突破,同時極有可能會伴隨著許多可能是幻相的神秘經驗,若沒有上師慈悲而明確的指引,並堅守原來的修行法門,很容易誤入岐途。
    注二:密乘中很注重加行法,有四共加行、四不共加行,每一法門還有其前行法,最後再修正行法,就像讀大學必須先讀小學、中學一樣,循序漸進,如此才能使行者轉心向法、轉法向道、以道消業、以修正果。
    注三:由於能進入後階段修行障礙的在家人很少,其修行方法又是大、小、密乘佛典主要內容之一,可謂包羅萬象,因此本文只做粗略的建議。)

     
不論在修行障礙的那一階段,當我們仍舊堅守原來的法門一段時間後,心力會變成足夠強。即使修行仍舊煩惱不斷而且不能得力,但得失心會變淡,慈悲、智慧和定力開始穩定增長,而真正達到變化氣質的階段。也因為日常生活時,身心容易穩定之下,能慢慢的如實體會佛法真諦。所以不論處在順境或碰到逆境、挫折時,都可以逐漸依據三輪體空(施者、受者、所施物皆是因緣而已,並無自性)的原則,做到少分的無相佈施和持戒得力。(注:若能超越修行障礙,那當然更是不在話下了。)
  
   
為了讓讀者有明確的概念,再以比喻的方式來說明修行障礙現象的必然性和如何放鬆身心以面對它。我們的身心狀態、假我和因緣的關係可以依次用一個房子、住客和各種住房條件做比喻。當我們開始修行又慢慢得力時,很類似住客勤勞的打掃、整理房子內外,使得居住環境日漸改善,不論居住或出入該房屋都賞心悅目,這時要放鬆身心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只要是凡夫,一 定是「心行無常」,不會安於現狀,久而久之快樂的事情逐漸不再能滿足「假我」的要求,導至壞苦現前,反過來忽略好覺受的存在。再加上修行累積許多功德的推動,主動去改變房子的現狀使之更好——整修內部或甚至改建房子。由於我們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中,所以一般人即使知道這一層道理,也無法阻止這種轉變。請您想一想,當整修房子或改建房子時卻又必須要住在該處,情形會有多糟,表現出來的就是形形色色的修行障礙。假若受不了修行障礙的苦惱狀況而改變修行的法門,相當於在整修或改建之半途,更改計畫而使環境變得更糟更亂,雖然暫時滿足於改變目標的快樂,但是房子內部的亂七八糟狀態很快的再次佔有整個「假我」,所以不易再有長久的快樂時光。若就此放棄修行的話,也無法回復以前的單純狀態。在整修或改建房子時,有三種可能:干擾施工,使得完工遙遙無期;若能夠不干擾施工的過程,則工程可望在必要的時間內完成;若不但不干擾施工,同時又主動幫忙工人,那一定可以提前完工。平常人在有障礙時無法放鬆身心,當然會干擾身心的進化,以至生生世世不易出脫修行障礙的窠臼。
若能發起出離心或忍辱、精進心,學習放下以放鬆身心,安住於當時的方法,那就是不干擾施工的好方法。若能夠不計較有無放鬆身心,全心全意接受修行障礙的種種不順,如實瞭解那只是假我的表徵,將之當成最好的助緣,而一心安住於當時的方法(指自然而然的以修行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不起有沒有修行,也沒有修得好不好的心),那就是參與施工的最佳狀態了。
遺憾的是,第三種可能性甚為不易,我們只能偶爾用得上力,因此應轉為專注於

第二種心態,也就是本文所提的各種方法。  
   茲再以現代線性控制工程學的理論來說明如何放鬆身心,有一些古典控制學的課本舉一個有趣的例子,要讀者舉起右手大姆指,並用雙眼看著它要求使姆指維持不動。接著要讀者用力保持姆指不要動,並說明此時大姆指一定會無法自主的抖動起來。這種抖動過程,線性自動控制學上稱為:因為回授控制之增益值(Gain)太大,造成系統不穩定的現象。將這個例子和腦部和身心的關係做模擬,可以得到結論:過度注意身心有無放鬆,只會讓身心陷入緊張。
我們要維持身心的放鬆和穩定有兩種方式:不要太注意身體狀態或專心做事不理會身體。
前者相當於使腦部回授增益值維持在很小的狀態。而後者則是根本將和腦部互動的回授回路剪掉,完全讓身體的反射神經去掌控和保護身心。嚴格來說,若能達到第二種狀態,那是近乎完美或者開悟者的狀態,但我們很不容易維持在這種狀態。特別是修行障礙現前之際,內心深層注意身心的念頭常常會被過度放大,以致會對身心輕微不適之覺受產生敏感。此時,或許可以要求自己若有若無地注意身心覺受,將大部份心力放在當下在做的事。或者偶爾輕輕地起一種觀想:告訴自己是身體在不舒服、緊張、痛苦、煩惱等等,是虛幻的假我的幻覺,常住的真我根本不會受到影響,然後專心回到正在做的事情上。

 
第三個障礙我們的原因是不能如實的瞭解佛法,被假我的種種表相所誤導。
世尊在許多經典中再三的強調人人都是佛性具足,只因為妄想執著遮蔽我們的本具光明,而累生累劫隨著業障在三界中輪回。
根據研究顯示,一個精神絕佳的人在清醒時,實際上其頭腦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休息狀態之中。
而一個許多天沒有睡的人,在沒有機會睡覺的狀態下,也不會馬上倒下,因為他大約有一半的時間是睜眼睡覺(注一:此種休息時間是被切割成一小片段一小片段,均勻地散佈在每一秒之中,由於我們的意識極為遲鈍,故很少有人能夠發現此一事實。注二:失眠人的問題來自於「擔心自己會不會出問題」,其實只要有信心,自我保護系統會照顧身體,適切地規劃這種斷續性的睡眠,使身心得以休息故不會有大問題)。雖然我們的佛性只有在完全消融自我和法我、熄滅貪瞋癡、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時才會如實的顯現(注:故古德說「智者無知,明照一切」),但在只有斷絕語言文字的當下,仍會露出幾分光明。我們在睡眠和前述的片段式休息時,也有幾絲和言語道斷相應,所以我們每個人的「妙觀察智」隨時都在發揮少分的作用。最有趣的例子是人人都有的經驗:面對一個難題時,當下無法想出如何解決,但睡了一晚或一段日子之後,就會有答案出現。這就是世尊諸多教誨中的一點:「人人都有根本智,不待別人教導,可以自行明辨是非和真理」。我們在學佛之初,應該要先學習以下的基本佛法常識:因果觀、因緣論、戒定慧三學、四聖諦、八正道、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六度、慈悲、與智慧等。

有了大略的概念之後,若能再經常作誦經、念佛、持咒、拜佛、打坐、或聽聞開示等修行功課(注:當然應該追隨一個正統道場的高僧學習其修行法門,將之當作自己主要的修行方法),並且不計較成敗,當做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則我們的根本智會不斷的消化這些基礎佛理,使妙觀察智現行的時間越來越多,因而同伴會覺得我們越來越有智慧,但我們卻一無所知(注:自己若有所知就不是智慧,而是自大的現象)。
換句話說,不論修那一種法門,都需要以維持靈明常照的態度讓心逐漸沉澱,以逐漸達到自然而然地以「止觀雙運」的方式來修持。
雖然日久之後會因為壞苦現前,而有修行障礙出現,但那是進步而不是退步,所以要對佛陀的教導有信心,相信自己會有成就。有許多人,對這一層道理雖然清楚,但不能放心也沒有信心,見到高僧大德、出家師父、或者相信是修得比自己好的人,很喜歡問東問西,希望能學到更有效的法門,或任何對自己的修行有幫
助的觀念,而不知無上的寶藏是自己本有的妙觀察智,它可以給我們真正有用的方法和觀念,所以很多人很難有成就(注:日本夢窗國師開悟偈之中有一段是「多年掘地覓青天,添得重重膺礙物」,正可反應出這種「心外求法」方式的實質意義)。

實際上,我們在瞭解修行的原則和細節之後,修行變成是自己的事,在態度上要主動積極,常存初發心,不依賴他人的幫忙,才能夠在緊要關頭不為壞苦現前的諸多不順的假相所騙,瞭解這些是內心深處的假我畏懼真我將會顯現的反射動作。例如在打坐一段時間後,許多人會面臨腿痛的障礙,被動的去面對它、或者甚至想逃避它。若能夠主動安詳的觀察它,一段時間後將可以瞭到:無法忍受的腿痛是久坐之後,因靜脈不通造成新陳代謝後的血液不易回流之不舒服覺受,經過神經送到腦部的訊號太多太急,腦部一時無法及時反應的結果,它實際上就是一種假我的表相。當我們一旦起了類似的觀想之後,慢慢就能怡然地以第三者的態度,觀看假我怎麼辦、或觀看此時假我千變萬化的逃避行為。其後我們將逐漸不會再懼怕腿痛的干擾,安心的使用方法,這才是如實地修持忍辱和精進波羅蜜,可以逐漸讓我們的智慧實質地增長。我們在聽聞開示時,若一心想要學到某種妙法或好觀念,那只會遮蔽我們本具的妙觀察智,不能進一步消融自我。
誦經時想要瞭解經文的意義,或持咒打坐時想要有什麼體驗等等,也是無法如實地達到「願解如來真實義」的目標。
正確的方法是不起心動念地聽開示、念佛、誦經、持咒、拜佛、打坐、瞑想等才是真修行,才能逐步的穿越修行障礙。
同理,見到我們認為已經修得很好的高僧、大德或居士,只需要靜靜的待在其周遭,直視他的肢體語言、直聽他的有言和無言開示,我們的心自然能夠和他的智慧相應,找到我們需要的答案,甚至得到他的真實加持。
一旦我們開口或起心動念想要得到什麼,我們能得到的就落入有相的有限利益了。此外,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依據無我利他的原則,常常練習以若有若無和安心的方式去應對進退(注:此時會自動放鬆身心,若還要兼顧有沒有專心、是否放鬆身心、或者不要起心動念等,就不能達到真正放鬆、專心、和不起心動念的目標),當下就是一種逐漸落實佛法生活化、隨時隨地修行的方式。為初入聖位之流。
我們一般人的妙觀察智被遮蔽住,對微細念頭生成和隨後連鎖發展成為各層次的意識流的過程,根本上是不知不覺,常常在粗的意識流進一步和周遭的人、事、地、物等產生種種連鎖反應許久之後,才能知道做了什麼事,很少能夠在事情剛發展的時候察覺到。最常見的是,生氣時自己不曉得,氣了一段時間引起身體不舒服後才知道自己生氣了,在這之前做了多少不該做的事,通常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平常做了多少錯事,絕大部份無法覺知,這種情形就是地藏經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現在舉一個實例來說明,我們在看電視報紙等媒體報導一些無法認同的新聞時,常出現的心態是:「這一些人怎麼會做這一類的惡業,他們真糟糕,一定會受到因果的制裁」。當許多人同時這樣想時,做了這一些惡事的人,會受到大眾心力的影響一直往下沉迷,無法發覺自己錯了而回心向善(類似俗語說的「千夫所指無疾而死」)。我們常常在無意中動了這一類的心念,不覺得這有什麼關係。但這種念頭實際上是我們的習氣,它就是將我們深深的絆在修行障礙中的無形黑色繩索。可怕的是,很多人都這樣想時,社會風氣會不斷的惡化,除了摧殘我們之外,也使我們的下一代更難生存。理論上,我們應該在此時發出「感謝他們的行為提醒我們,要記得更努力修行,才不會輕易犯下同樣的錯誤」的心,並期望他們能有好因緣促使其回心轉意。這種感恩壞人的心態,是一種修忍辱波羅蜜的心行,我們周遭會形成一股沛然不可抵禦的祥和氣氛,除了無形中轉化社會風氣,也使自己種下順利脫離修行障礙的善因緣。

很多人這樣想時,除了做這些惡事的人會很快回心轉意之外,我們的心力將能產生互相加持的作用,得到巨大的力量來消除黑業繩索的拉扯。若我們能隨時掌握到這一類心念之生滅,則可以輕易的脫離修行障礙。遺憾的是我們即使知道這一層道理,但因為通常不知不覺,每次見到類似的事情時,還是身不由己的犯同一錯誤。從這一角度來看,我們自然要常發慈悲心、常存感恩心、慚愧和懺悔心,多發大願心,更需要長時間依照正法努力修行,期望能夠在變化氣質之後,逐漸了然我們的心念起伏,智慧現前地做自己的主人,不被時時刻刻所累積的黑業(不知不覺中所造)牽引向下沉淪,而有機會解開黑業繩索的糾葛,脫離修行的障礙。

 
  菩薩戒弟子鄭育能(果甲)著

  成大航太系教授及肯塔基大學機械系訪問教授謹述

  1、修行得力一段時期後,經常產生許多障礙,使自已有藉口可以不修,或者不易提起心力來修行;

  2、修行變成不得力,或只是偶爾得力,最常出現的是對修行的無力感;

  3、容易發脾氣或不自覺地做不想做的錯事,之後又後悔半天;

  4、不斷的重複犯同樣的錯而無法自主;

  5、經常有許許多多的妄念,很難去降伏,平常也不容易專心做事或修行;

  6、自己和親友容易有大、小挫折發生;

  7、偶爾有幾天修行得力,便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的欣喜若狂,自認為已經渡過修行障礙的階段,產生貢高我慢的心理,以致很快的又失去得力的感覺; 

 8、比起未修行前變得更固執,同時也因為較緊張而不會應變,會感覺自己 越來越笨;

  9、旁人會覺得我們心口不一,變得比以前不慈悲,但我們毫不自覺;
       ( 注:以上這些都是身心無法放鬆的現象);

  10、長久未能有所突破所造成的心理壓力若太大,可能產生補償心理,喜好
           談論自己很難做到的修行方法、未曾達到的體驗、或者未能如實體會的

           佛法等等(注:古德稱此種現象為狂慧,最有效的對治方法是禁語)。

 這些跡象雖不會全部同時發生,但至少也有二、三項同時或交替地困擾著我們,因此極難有效地對治之。

 (注一:並不是每個人都一定會常久的陷在修行障礙之中,極少數有福報的再來人不會受此報,猶如世尊住世時,有多位羅漢但聞世尊說「善來比丘」之聲,即鬚髮自落、袈裟及身,迅速成道,是諸大菩薩現比丘身,助世尊度化眾生;

     注二:有智慧有福報的人,若能以至誠懇切之心,勤修念佛法門及淨業三福,  也能避開此一障礙,橫超三界,臨終時心不顛倒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注三:長久陷在修行障礙未能有所突破的人,若兼修念佛法門(或者原本就專修淨土法門),平日也勤修淨業三福,當因緣與福報具足時,除了在臨終前會遇到善知識開示或者碰到好因緣,使其發出至誠墾切心,排除萬難專心念佛,也會感得蓮友助念,最後蒙佛菩薩接引往生西方;

    注四:未求生淨土的行者,若勤修淨業三福,又努力如實修行,也能像廣欽老和尚所說的再生為人,下一世繼續修行。


    注五:佛說阿彌陀經上有一段話:「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請注意,世尊並未說在證到一心不亂之後,還要再有一心不亂的體驗,才能往生極樂世界。其條件只是需要在臨命終時保持心不顛倒,即可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段話明確的指出,有好體驗之後,只要繼續修,即使有障礙出現,不會減損其功德。因此不論修習那一種法門,只要時時提起初發心、放鬆身心地修行,以及隨緣培福、修福,不需畏懼修行障礙。)

對絕大多數的在家人來說,雖然很不容易當世修行成就,越過修行障礙的階段進入下一階段的修行,但要達到變化氣質的目標,則不會很困難。為了便于說明,本文暫且將障礙分成兩個階段來談:初步階段是在專心修行時的障礙;後階段則是日常生活中能否修行的障礙。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明顯的兩種階段,有人甚至在這前、後階段之中,糾葛不清、反復交替而遲遲未能突破,但這種分類法具有便於說明的好處。

 

   從常理來看,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的固定修行方式有誦經、持咒、拜佛、拜 懺、打坐、經行、參禪、瞑想等等。不論是那一種修行法,只要持續的時間久一點,就會因身心障礙出現,而進入修行障礙的初階段(注:這就是有色身就一定會有壞苦的無常觀)。而這種持續時間有多長,和身體的習慣有關,例如經行時身體在輕鬆狀態下不斷的動,要進入修行障礙階段就得花上極長的時間(注:所以幾乎所有的佛教道場在共修時,都會包括經行或使用繞佛之念佛法)。相反的使用雙盤的禪坐對一般人來說,和日常生活的姿勢有很大的不同,一、兩個小時就會進入障礙初階了。以一般人常用的誦經法來說明,例如筆者以慢步經行姿態來持金剛經,持第一遍時的舒服覺受無話可說,但開始持第二遍時,偶爾會有雜念出現,持第三遍就會逐漸浮出不耐煩心,持到第十遍以後,不但很不耐煩而且常常會忘記到底是在念那一段經文,需要翻開經文來確認。相反的,當筆者在同樣的時間內持不同的經典,則不太會有不耐煩心出現,除非身體不舒服或體力不繼。再者,若筆者以雙盤的方式,單持一部金剛經,那在第五遍時就會極度不耐煩了。換不同經典或持極長的經典,則可以捱到雙腿劇痛出現後,才會有極度不耐煩心出現。

綜合這些討論,建議讀者從不同修行方法之中安排合理的交替,以得到維持較長的舒服覺受時間為主要的修行法,來滋養自己長遠地精進修行的心力和體力,但也要每隔兩、三天,至少用一次以單一法門快速進入初階段障礙的方法,來挑戰極限、提升自己。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我們能否持久,和身體的新陳代謝及修行內容是否不斷變化有關。例如打坐時,身體的姿勢固定不動且某些部位受到壓迫,充滿了代謝廢物的體液無法順利回流,變成有毒狀態,該部位為了自救,當然往大腦送出求救訊號,要求變換姿勢以利血液暢通,便於取得營養和氧氣。若我們以心力強制身體不動,無法得到養分和氧氣的部位,會不斷的送出求救訊息,而且愈來愈急切,使酸麻痛的感覺愈來愈厲害。若將心維持在平穩狀態還是使身體不動,則會出現和車禍受傷者血管斷裂者同樣的反應,腦部發出資訊要求無法得到養分和氧氣的部位開始造新的微血管和淋巴管,此時會出現極度的劇痛現象。何時才能變成不痛呢?當微血管長成為細小的血管時才算是氣通而不痛了。只要有一兩個星期懈怠不坐,新的微血管或細血管會被吸收而完全消失,但下次要達到同一程度會難上許多。相反的,若腿一痛就搖動身體甚至放腿,則一直會在外圍繞啊繞的,打坐功夫不容易進步(注:有人提到,為什麼一定要讓腿痛呢?何不改用其它輕鬆的法門?由於有許多人認同並讚歎苦行的好處,因此這是一種見仁見智的看法,筆者認為和因緣有關)。

 

  

對於用來約制心的方法方面,我們的腦部第一次接收到新鮮的信號時,會老實的照單全收。但第二次以後,就會故意忽略其中部份訊號,只挑一些自以為是的地方,和已經儲存的記憶作比對以求瞭解。若重複同樣的訊號,腦部會忽視絕大部分的訊號,只檢測其中的極小部分,除了不一定每次都作反應,並會插入愈來愈多的其它訊號到意識中。在這時候,會發現妄念很多很雜,也會出現愈來愈嚴重的不耐煩心。當我們誦經修行時,若重複同樣的經 文多次,當然無法在後面幾次之中,專心而安詳的將每一個字誦得清清楚楚(注一:這就是深植在我們內心深處之假我的本來面目,是它為了使其「善變、善忘、好逸惡勞、持續性的妄想執著」等本質能夠維持,以掩蓋根本智慧,而發起的一種緊張反應。

注二:近年來,高僧淨空法師推薦我們持大部經典如無量壽經等,使我們能夠回頭重複經文的時間拉得很長,就是為修念佛法門的行者,開啟一扇避開嚴重修行障礙的方便法門)。不論是無法忍受的打坐之腿痛或許多其它信號插入意識中,都是屬於進入初階段的修行障礙。

 

  

若採用控制呼吸的打坐、誦經、念佛、持咒方法,使呼吸變慢,可以很快就有舒服的覺受出現。當您初次參加道場的念佛共修、早晚課、或法會活動時,會發現有些人將氣拉得很長,念了很長的句子或許多聲的佛號後,其聲音都可以維持不斷。在欽羨之餘,您也可能跟著做。很短時間之後,確實察覺這樣子念可以很快就進入舒服的狀態,所以經常如此念。這就是一般需要出聲音的共修法會上,大部分人都將氣拉得很長的原因。有些人在禪坐時也喜歡應用這一種控制呼吸法,以求容易得到舒服覺受,或者使自己可以輕易的接受腿痛的困擾(注:其實「直觀打坐時的腿部劇痛」也算是開發世間、出世間智慧的一種方式。如能接受它,可以有三種可能:有機會覺照到微細心念的起伏,在當下得到深刻的體驗;平常比較容易自動啟動覺照心;另外,在痛到極點的時候由於自我保護系統的作用,

可能會將身心系統暫時關閉

在當時若不昏倒,會有一切都與我無關的神秘經驗出現,這種體驗雖然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但和「頑空」多少有一點相應,算是一種小突破,可以增強信心。因此禪宗之曹洞宗有些派別提倡只管打坐,就是要修行者不理會舒服或腿痛的覺受。)。我們在緊急時,為了要迅速壓制劇烈波動的情緒、或專心求佛菩薩慈悲加被,將呼吸迅速變細變慢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因此平常需要練習好這種控制呼吸的修行法。

但這方法有缺點,除非您是需要領眾的維那,為了維持法會莊嚴,必須使帶腔的聲音愈長愈好,不得已之下,需要發「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菩薩心,以犧牲自己服務大眾,一般人不應以它為主要修行的方法。其缺點之一是:控制呼吸是一種很強很粗的念頭,不容易放下,也很難察覺比較微細的妄念,其伴隨的舒服覺受又會掩蓋我們的智慧,而妨礙心念自動變細的過程。由於不易使心念變細,要有所成就當然也較自然呼吸法難上許多(注:例如念「阿彌陀佛」時,不故意拉長換氣時間,也不要求自己一定要念過「佛」字以後才換氣,就是自然呼吸的念佛法)。第二個缺點是:呼吸不是自然的減緩,會造成腦部被動地缺氧,腦部活動逐漸遲鈍,身心反應也變慢(注:這是打坐時採用控制呼吸法容易接受腿痛的原因)。久而久之很可能使人心腸變硬,頭腦也會變笨(注:實際上此時已經開始進入修行障礙的初階段,舒服的感覺會愈來愈淡,其時間也越來越短暫,最後會出現煩惱心,但心變柔軟的速度極為緩慢)。最糟糕的情況是心腸變硬之餘,也出現不容易察覺別人的苦受之「不慈悲心或甚至殘忍心」而毫不自覺。因此建議在平時的修行中,留意自然呼吸法這一點,不要被舒服覺受所迷惑。

(注一:並非所有的控制呼吸法都不好,很多修行法門就是以此為基礎,但一定要能和「空」相應才能成就,即是要能隨時放輕鬆、放下,不執著于舒不舒服覺受的好惡。由於會伴隨許多幻相而容易走入歧路,又因為「與空相應」說起來簡單,實際上極難做到,故修此種法門一定要有明師在旁指點才好。

注二:許多高僧大德強調念佛是用心念佛,而不是用口念佛,就是要我們不要使用這種控制呼吸、將氣拉長的念佛法。)

 

什麼時候有機會可以脫離初階段之修行障礙呢?不論是腿痛或腦中自行插入其它訊號,當這一類的訊號太常出現時,頭腦會有選擇性的過濾反應出現。

此種本能反應使得家住鐵軌旁的人在火車通過時,不太會受到影響,照樣過日常生活。也就是當重複極多次的不耐煩心、得意心之「起因」或「隨後之反應」相同時,意識會逐漸不予理會。腿痛的起因和反應比較單純,容易變得很相像,故只要毅力足夠、精進心強,可望在一輩子之中克服之

但是插入意識的訊息會重複的可能性相當低,必須要用強制的方法將心約束在單調的環境中,才能逐漸使對不耐煩心的「後續反應」相似,最後達到意識逐漸不理會的目標。當意識逐漸不理會不耐煩心時,身體可以容易放輕鬆,身心會變安詳,呼吸自然地減緩,其後意識的活動頻率自動的減少,妙觀察智會逐漸少分現前。當腦中對絕大多數的不耐煩心、得意心都不會引起意識的明顯反應時,大約是到了接近成熟的階段,只要因緣具足,就可望脫離初階障礙。值得一提的是,每往前進一菩薩階位,意識能察覺或受影響的深層潛意識活動之範圍會愈深愈廣,故在修行障礙階段的修行之中,會愈容易察覺到許多妄念。也由於要調伏的念頭更多,進步的步伐會愈來愈慢也愈不容易。

比較麻煩的是,在前一階段容易得力的放鬆方法,到下一階段反而容易成為使身心緊張的因數,變成另一種形式的障礙。因此古來高僧都勸我們要隨時都當作是初發心,不執著過去的經驗。我們無法記得前幾輩子的事,很難准確的說出自己的意識,能輕易的察覺多少層的潛意識活動。但是能夠很快進入修行障礙階段,也能很容易找到脫離方法的人,是可以歸類為高階位之「再來的修行人」,他們能夠在一輩子中有幾次機會,每次突破一個階位以上的修行障礙,其境界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對我們常人來說,若修行某一法門不久後就出現得力現象,一段時間後進入嚴重的初階段修行障礙,則這一法門應該是前輩子努力修行過的法門,從此處下手努力修行可望較快有突破的機會。以這種角度來看,我們修行不得力,很可能就是在比較高的層次的關係,所以不宜隨便羡慕別人的成就。同理,我們也不要看輕修行不得力的人,應常常學習他們面對障礙毫不會產生退心的堅毅精神。 

  

我們能在初階段之修行障礙中,常常用忍辱和精進的修行方式來提升自己,久而久之,在不相應的修行環境中,雖然仍舊沒有好體驗發生,但意識能夠不太起反應,慢慢就能自動放鬆自己。

日常生活的環境就變成相對的舒服環境,於是身心很容易維持安詳,宿世智慧會逐漸被啟發,因而可以慢慢體會佛法,並將之應用到生活上,雖然在修行時仍然不得力,但已經是達到「變化氣質」的目標了。

若隨後繼續努力修行,修行時有短暫的好體驗、身心進入舒暢狀態的次數會開始增加。這很類似初階段修行障礙的狀態,是一種關鍵時刻。應該要放下得失心,否則會很快地退回去,重新面對初階段的障礙。因為此時很可能會想要捕捉身心舒服覺受,而陷入另一種期待有所成就的緊張狀態。

對於努力持戒的人來說,應該更加注意感恩和懺悔的修行法。

而對一般沒有持戒的人來說,這種緊張狀態極容易誘發補償心理,比起最初進入修行障礙時,更愛到處找高人求藥方,找高僧灌頂加持,或者喜好神通,以致產生退轉心。因此,對於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指引更應該殷切的遵行,對順境、逆境都不太在意,使修行時的好體驗不至於引發貢高我慢之心,也能欣然接受日常生活中身心順暢與否的假相,才能進入修行障礙之後階段。

 

  

突破前面的修行障礙初步階段之後,專心修行時可能經常達到身心輕安狀態,則障礙會轉到日常生活中,那是更難突破的「後階段修行障礙」。此時輕安狀態會對修行的人產生極大的吸引力,不易與空、智慧相應,除了可能產生楞嚴經所敘述的五十種陰魔的干擾外,也會比較沒有意願去注意心念的微細活動,因此極難往前進步。此外,因為日常生活中的周遭訊息和身心反應,比起修行時的心念,都算是極為粗糙的訊號。除非努力提起心力,我們很難了了分明微細念頭的起伏。若無法察覺它的起伏,智慧不易現前,當然會被因緣所轉,無法在日常生活中得力。所以從一般的修行法門下手,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近代許多高僧大德,根據念佛法門,勸我們平常要以誠摯心多多念佛、念菩薩聖號,就是一種對治這種修行障礙的方便法門。

但如何從一個以上的法門中達到「安住於忍」的目標,若沒有明師隨時指點,是相當難的事。專修念佛法門的人在這階段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被修行障礙所阻礙而忘記要提起念佛心,即使念佛也很容易被舒服覺受所轉,而很難以無所求的態度專心念佛。 

  

不論是處在修行障礙的初階段或者後階段之中,我們除了要以無所求心,常常親近善知識,多聽、多看他們的著作、錄音帶、影片、CD,或者找機會多多參加共修之外(注:此時可體會到親近正統道場的好處),有空應該多多參閱「原始佛典」以及相關論典和祖師大德著作所討論的三十七助道品,以便從中得到恰當的指引,如實地達到「安住於忍」的地步。

三十七助道品和大乘佛典所敘述的其它方法不太相同,它是佛陀針對世人所開示的教法,故是相當容易瞭解及照著修持的

(注一:三十七助道品是世尊教導弟子面對各種階段的修行障礙,而特別方便開示的法門。針對當時的印度人而言,它們應該是最有效、最實用的法門。對於處在末法時代的我們,它仍然是最有效的法門之一。雖然從佛學的角度來看,它似乎是屬於只求自我解脫的南傳佛法,但北傳佛法之聖典也將之包含在內,都是以之為基礎再加上菩薩道的精神,並強調每一階段之修持都應該不舍任何法門。若我們以應機對治的方式 看待,則可以從這些佛陀的智慧語言中,啟發可以解決自己問題的機緣,這就是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注二:一般的新興宗教出現時間短,尚未累積很多「如何面對修行障礙」的經驗,其信徒若碰到問題,也可以參考這一些世尊的慈悲教誨。注三:練氣功的人若要問「如何面對修行障

礙」,特別是發生走火入魔的嚴重障礙時,詳讀三十七助道品,應該也能引出靈感,而找到對策)

。反之,大乘佛典中除了四聖諦和三十七助道品之

外的方法,比較抽象不容易照著做。因此筆者常提醒自己:「許多大乘佛典中所提的其它方法,是針對有學、無學的聖人及大乘菩薩而應機的說法,可以用來鼓勵只是凡夫的自己。除了誠心念佛、念菩薩聖號之外,不要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用這一些方法,應該常常對照四聖諦和三十七助道品的教誨,避免因為根基不足而弄錯方向」

。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廣論」,以及最近西方比丘尼丹津.巴默的系列演講著作之翻譯書,對於順應各種修行障礙也很有參考價值,讀者也不妨請來參閱。

    

針對修行障礙,其它密續也提到許多很有效的加行法,例如四加行中修十萬拜的大禮拜,本尊法中持誦數百萬遍的本尊心咒,打坐數千座等等,讀者可以請密典來參考或者去聽仁波切的開示。

(注一:這一些加行法是轉心向道的前行法,因此在修正行的修行法時變成相對輕鬆,容易得力。但筆者相信加行法也有其「修行障礙」要突破,同時極有可能會伴隨著許多可能是幻相的神秘經驗,若沒有上師慈悲而明確的指引,並堅守原來的修行法門,很容易誤入岐途。

注二:密乘中很注重加行法,有四共加行、四不共加行,每一法門還有其前行法,最後再修正行法,就像讀大學必須先讀小學、中學一樣,循序漸進,如此才能使行者轉心向法、轉法向道、以道消業、以修正果。

注三:由於能進入後階段修行障礙的在家人很少,其修行方法又是大、小、密乘佛典主要內容之一,可謂包羅萬象,因此本文只做粗略的建議。)

    

不論在修行障礙的那一階段,當我們仍舊堅守原來的法門一段時間後,心力會變成足夠強。即使修行仍舊煩惱不斷而且不能得力,但得失心會變淡,慈悲、智慧和定力開始穩定增長,而真正達到變化氣質的階段。也因為日常生活時,身心容易穩定之下,能慢慢的如實體會佛法真諦。所以不論處在順境或碰到逆境、挫折時,都可以逐漸依據三輪體空(施者、受者、所施物皆是因緣而已,並無自性)的原則,做到少分的無相佈施和持戒得力。(注:若能超越修行障礙,那當然更是不在話下了。)

 

  

為了讓讀者有明確的概念,再以比喻的方式來說明修行障礙現象的必然性和如何放鬆身心以面對它。我們的身心狀態、假我和因緣的關係可以依次用一個房子、住客和各種住房條件做比喻。當我們開始修行又慢慢得力時,很類似住客勤勞的打掃、整理房子內外,使得居住環境日漸改善,不論居住或出入該房屋都賞心悅目,這時要放鬆身心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只要是凡夫,一 定是「心行無常」,不會安於現狀,久而久之快樂的事情逐漸不再能滿足「假我」的要求,導至壞苦現前,反過來忽略好覺受的存在。再加上修行累積許多功德的推動,主動去改變房子的現狀使之更好——整修內部或甚至改建房子。由於我們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中,所以一般人即使知道這一層道理,也無法阻止這種轉變。請您想一想,當整修房子或改建房子時卻又必須要住在該處,情形會有多糟,表現出來的就是形形色色的修行障礙。假若受不了修行障礙的苦惱狀況而改變修行的法門,相當於在整修或改建之半途,更改計畫而使環境變得更糟更亂,雖然暫時滿足於改變目標的快樂,但是房子內部的亂七八糟狀態很快的再次佔有整個「假我」,所以不易再有長久的快樂時光。若就此放棄修行的話,也無法回復以前的單純狀態。在整修或改建房子時,有三種可能:干擾施工,使得完工遙遙無期;若能夠不干擾施工的過程,則工程可望在必要的時間內完成;若不但不干擾施工,同時又主動幫忙工人,那一定可以提前完工。平常人在有障礙時無法放鬆身心,當然會干擾身心的進化,以至生生世世不易出脫修行障礙的窠臼。

若能發起出離心或忍辱、精進心,學習放下以放鬆身心,安住於當時的方法,那就是不干擾施工的好方法。若能夠不計較有無放鬆身心,全心全意接受修行障礙的種種不順,如實瞭解那只是假我的表徵,將之當成最好的助緣,而一心安住於當時的方法(指自然而然的以修行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不起有沒有修行,也沒有修得好不好的心),那就是參與施工的最佳狀態了。

遺憾的是,第三種可能性甚為不易,我們只能偶爾用得上力,因此應轉為專注於

第二種心態,也就是本文所提的各種方法。 

   茲再以現代線性控制工程學的理論來說明如何放鬆身心,有一些古典控制學的課本舉一個有趣的例子,要讀者舉起右手大姆指,並用雙眼看著它要求使姆指維持不動。接著要讀者用力保持姆指不要動,並說明此時大姆指一定會無法自主的抖動起來。這種抖動過程,線性自動控制學上稱為:因為回授控制之增益值(Gain)太大,造成系統不穩定的現象。將這個例子和腦部和身心的關係做模擬,可以得到結論:過度注意身心有無放鬆,只會讓身心陷入緊張。

我們要維持身心的放鬆和穩定有兩種方式:不要太注意身體狀態或專心做事不理會身體。

前者相當於使腦部回授增益值維持在很小的狀態。而後者則是根本將和腦部互動的回授回路剪掉,完全讓身體的反射神經去掌控和保護身心。嚴格來說,若能達到第二種狀態,那是近乎完美或者開悟者的狀態,但我們很不容易維持在這種狀態。特別是修行障礙現前之際,內心深層注意身心的念頭常常會被過度放大,以致會對身心輕微不適之覺受產生敏感。此時,或許可以要求自己若有若無地注意身心覺受,將大部份心力放在當下在做的事。或者偶爾輕輕地起一種觀想:告訴自己是身體在不舒服、緊張、痛苦、煩惱等等,是虛幻的假我的幻覺,常住的真我根本不會受到影響,然後專心回到正在做的事情上。

初次進入修行障礙的過程如下:


 開始修行一段時間後,由於有很好的修行體驗,身心也常在舒暢狀態,則會啟發勇猛心而更努力修行,其後逐漸進入高峰期。再過一段時間之後,由於心思逐日變微細和敏銳,開始逐漸發現修行時的好體驗和覺受,實際上還包含極多微細的煩惱和不舒服。當心思變更細膩敏銳以後,身心會對這些煩惱產生過敏現象,對舒服覺受反而變成鈍感。在最初修行時毫不以為意的煩惱、痛苦、障礙等,逐日變成越來越無法忍受,所以修行慢慢不容易得力。日常生活的時段,也越來越容易和以前沒有注意到的惡劣因素相應,而造成身心不容易放輕鬆的逆境。不論是出家努力修行或將絕大多數時間用來在家修行的人來說,隨後都很可能陷入緊張狀態,而出現越來越明顯的障礙(注:也就是壞苦現前的表徵)。對於努力持戒的人來說,雖然會因為心智變脆弱,而比較不容易守得住戒律,但戒法包括懺悔法,在懺悔後能以另一種心態看待修行障礙,故不會輕易的產生退心。對一般沒有持戒的人來說,有時只會讓自己沮喪。但在運氣差的時候,由於不能如實的瞭解佛法,以致這種緊張狀態可能誘發補償心理,不是到處找高人求藥方,就是找高僧灌頂加持。有少部份人則會變成喜好神通


(注一:此時會有許多的神秘經驗出現,也可能突然具有某些神通。但變成這種狀態,對智慧而言不但不能相應,也會變成喜好此種很難放下的神秘經驗,不易提起精進修行的心,因此不為許多高僧大德所認同;注二:經常變換新法門、找高人加持是一種對修行「沒有信心」的表徵,因此反而不易和有福慧的人起共鳴。對於喜好神通感應的人,除非是有特殊因緣來報恩,有福報有定力的眾生通常會覺得吵雜不清淨,而較不喜歡來結緣)。因此,對初學的我們來說,除了應該受五戒之外,決不可以將修行有好覺受、好體驗當做目標,也就是要有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基本信念,以務實的態度來面對障礙。


    
除了有大決心和大毅力的修行人(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內),一般人不易在一輩子中超越一個階段以上的「修行障礙」。此一階段到底要多久,每每因人而異,平常人需要極多世才能超越(注:實際上出生為人的每一世,都可能有機會,就看我們有沒有決心與是否真正瞭解佛法)。但可以確定的是,當我們還有「到底還要多久」的心態存在時,那就還需要好久好久的無量時間。若我們無法面對修行的障礙,而改修其它法門,則一定是從頭來,再重複以前的過程,慢慢的進展,很久很久之後,才又回到必須實質上面對的「修行障礙」。很多人不以無上的堅忍心和毅力來面對此一關卡,反而懷疑所用的法門是不是不適合自己,輕易的改修其它法門,如此三心兩意,極可能導致一輩子努力修行而無法成就。也有更多人因此懷疑自己福報不夠,不是找人加持希圖仰仗外力來突破自己的障礙


(注:這絕對是毫無指望,好比自己餓了請別人幫忙吃,當然不可能會飽),就是自暴自棄的放棄修行,而回復常人的生活,那真是漸行漸遠了


(注一:俗話說:學佛最可貴的是發長遠心而不是勇猛心


;注二:初發心時努力修行者,若急於求得明顯的成果,將會比一般人更容易產生退心;注三:俗稱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示現,他從年青出家努力修行。在五十幾歲時寫的文章中還可見到讚歎諦閑法師證到一心不亂的片段,一直到六十幾歲的著作中才不再見到。有人因此推斷他老人家花了數十年功夫,努力念佛修行才證到一心不亂。若我們自認沒有大勢至菩薩化身的深厚根基,則修行時決不可有急於求證的心態)。


 


  
以上的討論顯示一個事實,進入修行障礙階段後,表面上退步了,實質上是一種明顯的進步,因此不要被表像所蒙蔽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種障礙是一種償還過去業債的必經過程,若我們能夠依據忍辱的原則,安然地面對它,繼續修行,則相當於在修行忍辱和精進波羅蜜,自然會得到護法善神的慈悲加被,轉成為「重罪輕報」,冥冥之中飛快地進步。


所以古來所有高僧大德都鼓勵我們,不要計較成敗,不畏懼困難障礙,且常用「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的法語來警策和勉勵我們努力、精進的修持。


在面對此階段的諸多不順利時,好比是冤親債主堵在門外大聲喧擾。若是產生退


心,或者改修其它法門,如同我們毫無還債誠意地虛與委蛇,當下容易惹惱他們,使我們更不順利。即使一時逃得過,過去所欠的業債仍未償還,債主會積極的尋找,使我們極難逃脫,被找到後更需要加上利息才能還清。最可
怕的是,一旦產生退心,可能在因緣際會之下引發舊債新債一起現前,使我們忘記修行,回歸常人渾渾噩噩地渡過一生,以致長久陷落在輪回之中,不易出脫。    



我們會長久地陷在「修行障礙」之中,很難出脫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是沒有辦法打心底起,真誠地發出具有廣大心量的慈悲心(注:指具有智慧)來對待眾生。


去年一位女居士來電和筆者談她的遭遇,提到她被人開車撞成重傷,而肇事的人毫無悔意且拒絕補償她。由於家人需要照顧她,無法外出工作,使原本不甚寬裕的家庭陷入困境。她也提到自己很愛持大悲咒,常常回向給需要幫助的人。當時她一方面很氣惱肇事者,一方面也希望他能良心發現。可是這種氣惱和期待的反應,和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敘述之大悲咒的意義不相應,絕大多數的正統宗教的教誨也都告訴我們,不應該這樣想。基督教、天主教的教義提到:「只有神才能處罰人,我們只能原諒敵人,甚至於反過來愛敵人,求神解救敵人」,很多其它宗教也有此種以德報怨,反過來愛對不起、害我們的壞人之思想。佛教對於慈悲心的看法是:假若我們無法原諒加害我們的人,那就是落在分別執著的瞋恨心之中,無法啟發本具的慈悲心,當然會長久的陷在障礙之中。若我們不常常迴光返照,依據忍辱波羅蜜中的一個原則——「以慈悲心接受逆境、以忍辱心面對當下的侮辱、以具無限智慧的愛心對待對方」,以提升自己,則無法將瞋恨心逐漸消除。若妄想借由改變修行法門來求得突破,那更是緣木求魚了。


   



第二種障礙是未能發出大願心、未常存感恩心、慚愧心和懺悔心等。


我們能夠在這世界上活下去,是因為有許多的眾生,實質上成就我們的善因緣。例如晚上能開燈照明看東西,是因有人發現交流電,發明電燈、日光燈等。


實際上,要使一個發電廠正常運轉,全國的輸配電路隨時時正常送電,都需要有許多人工作才能維持。此外,也需有無數人開車送貨、開店賣東西,我們才能將壞的燈換成新的燈等等,幾乎每一樣東西都是許多因緣來成就我們。


又例如我們以為不值錢的氧氣,也是無數植物的光合作用所提供的無盡寶藏。假使我們享受一切成就我們的因緣,而不生起一絲絲的感恩心,這種忘恩負義的心理,怎麼不會迅速消耗我們的福報呢(注:佛法提到我們應該努力修行以報答四重恩:佛恩、父母師長恩、國家恩、眾生恩)?同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意無意之下,沒有盡力去做好應該做的事,不知糟蹋了多少眾生的心血,也忘記要對一切有恩於我們的父母、師長、和親友等生起感恩心。所以,若我們不常常生起慚愧懺悔心,也是極為要不得的疏忽。想到這一點我們就應該回心轉意,發起大願心在未來努力成就自己,提升自己,以回饋這一切有情、無情眾生幫助我們的因緣。如何發出願心呢?


例如持誦地藏經或普門品後,我們可能會被菩薩的大願力所感動。在祈禱時若能和上帝、耶穌、聖母瑪璃亞、或聖父、聖子、聖靈之一相應,身心可以進入不可思議的狀態。


或者看一本書、聽一則故事,深深受到其中感人故事的啟發。


碰到這類的機會,就應該打鐵趁熱,要求自己每天的早晚課或祈禱之內容,用發大願以提起自己心力。假若能夠加上感恩和慚愧懺悔,那麼對提升自己的品質是有絕佳幫助的。此外,有些宗教團體會舉辦感恩法會、懺悔禮拜法會等,抽空去參加也是相當好的助緣。在開始做的一段時間內或許很難看出效果,請不要灰心不要計較成果,不斷去做,久而久之才會和忍辱相應而慢慢得到成效。